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歌舞 > 民族舞蹈 > 舞蹈概述  > 详细页面

彝族“阿妹戚托”

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2022年07月14日 阅读量:

  彝族“阿妹戚托”,彝语:“戚”意为“办喜酒”,“托”意为“跳或舞”,彝族人俗称“吉巴达”,汉语意为:“姑娘出嫁舞”,最初流传于北盘江流域晴隆县境内的三宝彝族聚居村寨,是依存于当地彝族婚俗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彝族“阿妹戚托”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起源于何时,现无文字可考,据史料记载,北盘江流域的彝族人自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 )从云南迁徙到此地时,其婚嫁习俗中就有“阿妹戚托”。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中国各地彝族都有特色鲜明的舞蹈,而“阿妹戚托”则为该区域彝族的特色舞蹈,流传范围就基本限于北盘江流域这支被称为白彝的彝族族群中。“阿妹戚托”的舞步跳跃、欢腾、轻快、舒展,动作连贯,结构严谨,矫建有力。“阿妹戚托”舞蹈的表演内容与当地彝族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基本的动作就是其现实生产、生活的再现。“阿妹戚托”通过肢体动作形成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当地彝族同胞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当地彝族人特定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观念,是当地彝族人世代相传的无字“教科书”,在当地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阿妹戚托”最初只出现在当地彝族人的婚礼中,后来也在彝族人的“火把节"、“彝年节”等节日中出现。

  在长期的流传和演变中,逐步形成了12个基本的舞蹈动作。

  “阿妹戚托”是一种群体性舞蹈,可以女跳,可以男跳,亦可以男女混合跳;跳时无特定的音乐伴奏,但可以和歌而舞。其传承方式没有特别的形式,愿意学习者寻找会跳者学习即可,在别人跳“阿妹戚托”时一旁习之亦可。所以,旧时当地彝族人中会跳“阿妹戚托”的人很多,但如今受到当代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彝族青年大多外出务工以及文化观念的转变,其传承文化生态变化很大,学习“阿妹戚托”的人日趋减少,其传承受到严重影响,故现今当地彝族村寨能熟练掌握舞蹈技能的只有数十人。虽然现今“阿妹戚托”已经进入校园进行现代传承,但传承的功能和意义却难于完全表现,传承仍然濒危,需要我们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

  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在北盘江流域的呈现,对于当地彝族人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彝族姑娘如果没有“阿妹戚托”的这一礼仪性舞蹈表演而出嫁,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出嫁”。而且“阿妹戚托”是一个彝族文化展示的综合体,其文化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当地彝族传统文化的存在,“阿妹戚托”被视为中国彝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