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丹霞地貌层错交替,原始森林绵延起伏,山涧清泉潺潺流淌,各地游客徜徉美景……时下的黎光村,掩映在翠绿和赭红交替的色彩里。
看到此情此景,谁会想到这个傈僳族山村曾深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之中?
黎光村地处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傈僳族乡,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核心区、老君山国家公园腹地,平均海拔3100米,森林覆盖率达90%,生物多样性丰富。
黎光村有360多户、1300多名村民,过去几十年,许多人靠狩猎、采掘、农耕畜牧、伐木卖柴维持生计。
尽管山大林深,但长期“靠山吃山”还是会坐吃山空。“小时候河水大到能推磨,后来山泉水少了,村里吃水都困难!”黎光村党总支书记蜂金龙说,山上的树越砍越少,河里的鱼渐渐消失,村民的生存发展也渐成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末“天保工程”实施以及老君山黎明景区对村民实行旅游反哺后,大规模的乱砍滥伐已经禁绝。但一些群众手头紧巴时,偶尔也会打起山林的算盘,零星偷砍仍有发生。
“乡里要求不让一点垃圾进金沙江,村里16公里河道,光靠一两个人做不到!”蜂金龙还是黎光河河长,他费了不少功夫,治理效果却不好。
怎样才能找到保护生态和群众发展之间的“最大公约数”?2015年,当地把村寨银行当成一种新探索:村民以小组为单位,每家自愿拿出1000元入股,公益组织按1:1配比提供公益金组成本金,每年发放给村小组内三分之一的农户用于生产生活,1年后连本带息还款,并由下一批农户进行借贷,以此方式滚动借贷。
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是村寨银行项目服务者和支持者。该中心理事长邓仪说,村寨银行是用金融创新解决群众需求。根据黎光村的特点,保护生态也嵌入到运行机制中。
一开始,村民们并不认可和接受。随着村民代表去外地考察学习,了解村寨银行、封山育林的做法和意义,回村后进行经验分享和项目宣传,越来越多的村民决定“试一下”。
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借多少、怎么借、怎么还”;民主选举产生村寨银行管理小组,负责资金发放和收回……黎光村的村寨银行在2015年成立了。
“所有入股户有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破坏山林者,其入股本金将作为罚款,从中直接扣除,同时该入股户将丧失贷款机会”“在森林管护范围内,禁止一切砍伐、开荒,违者罚款500元”……一纸借贷协议,成了村民保护生态的“紧箍咒”。
村民自己立的规矩,效果出乎意料。黎光村河下村民小组村民熊绍武于2018年11月在村寨银行贷了6000元,这笔钱刚好用于女儿手术,解了燃眉之急。“今年11月该还的钱已经准备好了,平时也特别注意遵守村规,不破坏环境。”熊绍武说,在村里不讲规矩可不行,一是怕村民指指点点,二是白纸黑字必须遵守。
2019年4月,色冲落村民小组村民丁学忠私自砍伐一棵大青松被人举报,全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对丁学忠罚款500元。在村里摆出他家签订的村寨银行借贷协议和全村生态保护条例后,一开始不认罚的丁学忠老老实实交了罚款,作出了不再破坏生态的承诺。
不能砍树,那就种树。几年下来,黎光村转变了发展方式,种了核桃、花椒、梅子、葡萄、中药材等3400多亩经济林,村民在山上养蜂,田里种豆,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农产品销往全国,全村人均年收入上万元。“从坐吃山空到山绿人富,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蜂金龙说。
随着生态越来越好,老君山上的滇金丝猴、小熊猫等珍稀动物又多了起来。近两年,公厕、垃圾焚烧池也成了黎光村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老君山,村民们建客栈、开餐馆、跑运输、做向导,腰包也都鼓了起来。
“以前是职能部门管理森林资源,现在是成百上千的村民一起主动参与保护。”丽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玉龙县委书记曹金明说,村寨银行与生态环保联动,既满足了村民的资金需求,又激发了村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形成在保护中受益、在受益中保护的良性循环。
看到山林成了发展的“绿色资本”,周边的村寨也纷纷来黎光村“取经”,目前玉龙县已有8个行政村兴办了村寨银行,总资金达190万余元,入股农户980余户,涉及生态保护面积27万多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傈僳族山村的实践生动有力。
作者:字强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