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博 > 文物欣赏  > 详细页面

唐代龟兹人的大陶缸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3日 浏览量:

  陶器是新疆古代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门类,新疆考古发现的人类早期陶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器形多样、纹饰精美。到了汉唐时期,新疆陶器发展虽不如以前繁盛,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唐朝时期龟兹国的陶器,就以器形巨大而享誉周边地区。新疆沙雅县、阿瓦提县、库车县都出土过许多大型陶缸,最高者可达160厘米,这些陶缸是唐代龟兹人的重要生活用具。

  1958年,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皮朗古城喀拉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33件陶缸,均为夹砂粗红陶。最大的缸口径约90至100厘米、底径45厘米、高90至100厘米。这些缸有的底部书写着佉卢文“陶工”,说明唐代龟兹国有专门从事陶器制作的工匠,而且陶缸的使用也比较普遍。

  1982年,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塔格拉克乡拱拜孜村出土一件陶缸,质地为夹砂红陶,高140厘米、口径38.5厘米、底径45厘米、腹周长430厘米,是目前新疆境内发现的最大的陶缸。

  1980年出土于沙雅县英买力镇央塔克古城的陶缸,上有“薛行军·监军”5个汉体墨字。

  而出土于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英买力镇小羊达克夏古城的一个陶缸,高168厘米、腹周长350厘米、口径42厘米,是目前新疆境内发现的最高的陶缸。陶缸腹部依稀可见“薛行军·监军”5个汉体墨字。经考证,此缸为唐代文物,因此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有人推测,薛行军就是唐初将领薛万备。薛万备曾协助攻打龟兹都城,官至左卫将军,后因谋反被流放交州。这些巨大的陶缸对于研究古代龟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自汉至唐代屯田、屯兵制度,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这件大陶缸的发现者是沙雅县英买力镇羊达协四村74岁的农民库都斯·努尔阿吉。1980年春天,库都斯在古城墙边一片荒地上开垦田地时,意外发现了埋在地下的大陶缸。他和其他村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将大陶缸挖了出来,所有围观看热闹的人都被这个奇特的大缸吸引住了。刚挖出来时,大陶缸完好如初,缸体散发出一种浓郁的古韵气息。最让人不解的是,大缸底部的中间部位还有个1厘米左右的圆孔。库都斯不知它为何物,将大陶缸上交给了沙雅县政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平认为,沙雅等地出土的大陶缸应该具有储藏谷物和酿酒两种用途。晋唐时期,沙雅、新和、库车等地曾经常驻大批的军队,军队的粮食来源主要依靠士兵们的屯垦活动,这种生产方式自然将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了当地。于是,围绕着这个区域很快形成了一个人口密集、农业以及商贸发达的经济圈。

  出土大陶缸的小羊达克夏古城附近,还曾经出土过6件形态相似的大陶缸,遗憾的是因为埋藏年代久远,这几件陶缸一出土即风化破裂,没能够保存下来。

  汉武帝时期,龟兹就与中原有密切交往。唐代,中央政府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下设龟兹、于阗、碎叶、疏勒四镇,沙雅为沙雁州,隶属龟兹都督府。1928年,黄文弼曾经考察了出土大陶缸的小羊达克夏古城。从央塔克协海尔古城及周边的大量陶器、钱币和石器等文物出土看来,黄文弼推断,这里就是古龟兹国的都城。

  龟兹人的这种体型巨大的陶缸制作起来绝非易事。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高1米多的大型陶缸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而成。人们先用用粘土搓成泥条,然后把泥条一圈一圈地盘筑成器皿,随后再进行修整、刮划、打磨等艺术加工,使之光滑成型。随着制陶业的发展,这种泥条盘筑法逐渐被轮制法代替,但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仍长期保留这种原始的制陶技法。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