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长荣(左二)一家人在新居幸福地生活。 安宁宁摄
在班彦新村刺绣盘绣合作社里,妇女依靠制作绣品脱贫致富。 安宁宁摄
班彦村,是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的一个土族聚居村。班彦,在土族语言中为“幸福”之意。然而,长期以来,班彦村这个寓意美好的名字却没有给村民带来幸福生活。直到2016年,随着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地处大山深处的班彦村开始大步地向幸福生活迈进。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小雨、沿着泥泞的道路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班彦新村,访农户、查帮扶、问打算,并就易地扶贫搬迁、发展产业等作出重要指示。两年多来,班彦村群众喜迁新居,广开致富门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新村处处呈现出一派和谐幸福、安居乐业、积极向上的新气象。
挪穷窝,生活环境彻底改善
村容整洁,住房舒适,环境优美,柏油路直通家门口……阳光下的班彦新村,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说起村子的变化,年近八旬的土族老人吕长荣最有发言权。走进他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只见墙上贴着壁纸,水晶吊灯晶莹剔透,地板一尘不染。“以前,我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房间又矮又暗;路不好,娃娃们出门上学不方便;吃得也很简单,难得吃上新鲜蔬菜。”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吕长荣说,班彦村地处干旱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水平低,长期处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状态,人们“天天躺在土窝窝里懒得动”。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当地政府充分吸纳群众的合理建议,按照户均0.4亩院落、0.2亩集中养殖区的规模,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新居。同时,实施自来水入户和标准化配电工程,修建了卫生厕所、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厨房接通了天燃气,并安装了“柴改电”热炕设备。
2017年10月,班彦村484名村民顺利入住房屋安全实用、公共设施配套齐全、民族特色突出的新居,彻底摆脱了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吃水难、务工难、娶妻难等问题,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安居梦变成了现实。
“以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住上新房子。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住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新房子。”吕长荣感慨地说,平坦的公路穿过村口,校车开到家门口,娃娃们上幼儿园、上小学都不用发愁,这些变化让他无比欣慰。
吕长荣的老伴儿李七江晒什吉用“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来形容现在的幸福生活。“我虽然67岁了,但心态依然很年轻。现在的生活好了,真想当面感谢习总书记!”李七江晒什吉性格开朗,言语间充满感激之情。
李七江晒什吉说,她现在在村里做保洁员,每年可以拿到6000元工资。随着村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村里的卫生打扫起来也很轻松,“今天的生活过去想也想不到!”
拔穷根,致富门路不断拓宽
一条7公里的崎岖山路,是老班彦村通往山下的唯一通道。因为路况太差,这段路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如今,建在通往县城公路旁的班彦新村,不仅拓宽了村民的生活半径,也拓宽了大家的致富门路。
61岁的村民吕长命保对道路条件的改善深有感触。他从事野生中药材生意,经常走村串户收药材。“以前在山上住,一旦遇上雨雪天气,路根本没法走。”吕长命保说,即便是晴天,外出收购药材单程也要花两个小时左右,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自从他搬入班彦新村,同样的时间可以收购更多的药材,而且前往海东、西宁等地药材批发市场的客车就从村口路过,售卖货物也方便多了。此外,在村里统一建设的养殖区,吕长命保还利用扶贫贷款养殖了60头当地特有的八眉猪,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增收1万元左右。
据介绍,为了促进养猪产业健康发展,互助县农牧局还在班彦新村讲起了公开课。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技术人员讲解饲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还可以随时提问。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班彦新村制订了产业发展方案。不少村民像吕长命保一样,既从事特色养殖业,也通过转移就业、光伏扶贫、生态补偿等途径多渠道增收,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美好生活。
五十镇党委副书记马洪庆介绍,村民搬迁到班彦新村后,山上的耕地大部分退耕还林,以政府补助的方式让村民增加收入。“为了让村民有一技之长,我们还开展了挖掘机驾驶、刺绣、烹饪等技能培训。农闲时,全村有70余人外出务工,年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马洪庆说,每家屋顶还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每户年均增收2500元,可持续受益20年,为稳步脱贫提供了保障。
曾经,因为贫穷和行路难,没有姑娘愿意嫁到班彦村。搬入新村后,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逐渐走上了致富路,不少大龄青年组建了家庭。
转观念,内生动力不断激发
挪出穷窝窝,走向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更让村民们转变了观念、开阔了思路。这两年,农闲时节村民们扎堆聊天、晒太阳的现象少了,大家谋出路、谋发展、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贫困户吕有金以前依靠儿子、儿媳外出务工的收入维持生活。搬到新村后,他趁着过年酿了些酩馏酒,短短几个月就收入3万元。“我想着盖上几间具有民族特色的房间,开个农家乐,卖一些自家酿的酒,这日子一定能好起来。”吕有金说。
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的还有村里的妇女。以往,她们大多在家照顾孩子,现在则成为女工。五十镇政府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在班彦新村组建了刺绣盘绣合作社,并对全村100名妇女进行培训。如今,全村稳定从事刺绣、盘绣产业的妇女达30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我参加了盘绣培训后,闲下来就能做绣品,收入也增加不少。”村民永青说,她很珍惜这份工作,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这两年,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家考虑的是如何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增加收入。”驻村第一书记袁光平介绍道,村里原来不想外出务工的村民,现在能出去务工的就外出务工,不方便外出的就在村里找事做。
官布达吉今年37岁,患有腿疾,行动不便。在政策支持下,他申请到养殖项目贷款20万元,先后购买了牦牛、八眉猪和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如今,他还流转了山上几十亩土地种洋芋,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富裕起来的班彦村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