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博 > 文博知事  > 详细页面

贵州省的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

来源:中国民族文博-第四辑 作者:郭慧莲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0日 浏览量: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西部,总面积约17.6平方公里,是一个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岩溶山原,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市和毕节、铜仁地区,87个县(市、区、特区)。乌蒙山脉、大娄山脉、武陵山脉、苗岭山脉纵横于贵州全境,南北盘江、红水河、乌江、潕阳河、清水江、都柳江等珠江、长江水系的支流奔流于万山丛中。由于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有的地形地貌,使贵州高原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古代各民族交汇的大走廊和各民族的集结地,形成了我国民族血统最多元的省份之一。华夏族系、氐羌族系、苗瑶族系、百越族系的诸民族及蒙古、回、满、藏等民族因不同原因在不同时期从不同方向进入贵州,与原住在贵州之濮人相交汇,在共同开发贵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贵州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现有民族49个,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十八个世居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的常住人口为3474万,其中汉族人口为2219万,占贵州总人口的63.8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万人,占贵州总人口的36.11%。贵州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居全国第三位,这里是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和水族的最大聚居区。

  由于贵州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各民族聚居区的文化主导地位,使贵州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 的局面,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和睦相处,相得益彰,又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多元共存现象。历史上贵州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了独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尤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境内民风淳朴,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怡人,是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区,成为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一、丰富多彩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中国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有62个项目、99个保护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440项、513处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省有不可移动的文物1.6万余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有2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64个独具贵州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雷山县上郎德寨苗族芦笙歌舞之乡、从江县小黄村侗歌之乡、镇宁县石头寨蜡染之乡、册亨县乃言布依戏之乡等7个艺术之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这些斑斓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不但镌刻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贵州也是有名的“百节之乡”,一年中有民族传统节日1000多个,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全省各地几乎每一天都有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都有各族同胞在过节,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苗年、鼓藏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查白歌节,侗族的侗年、萨玛节,土家族的“过赶年”、摆手节,彝族的彝年、火把节,水族的端节、卯节,仡佬族的吃新节,白族的团圆节,畲族的坐花园节,毛南族的暖桥节,仫佬族的仫佬年,满族的颁金节,羌族的羌年,回族的开斋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壮年”,蒙古族的三月三祭白龙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真实写照。这些特点鲜明、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构成了贵州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格局,是展现贵州民族风情和灿烂文化的百花园。

  贵州各民族同胞历来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游方歌”、“大歌”、“古歌”、“酒歌”,其调式不一,各具韵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侗歌大多旋律优美,曲调多样,犹如潺潺流水,有合唱歌曲,也有独唱歌曲,特别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侗族“大歌”,以其古朴优美的曲调、独特的演唱方式享誉海内外,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情歌、迎客歌、习俗歌婉转悠扬、旋律优美悦耳动听。

  贵州少数民族精湛的纺纱、织布、织锦、刺绣、挑花、捶染、防染、编织、银饰、剪纸等技艺都保持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蕴含着每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二、贵州省的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

  民族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贵州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省内民族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也受到严重威胁。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民族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博物馆是保存、陈列、研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文化教育事业机构。非物质遗产是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展示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为了保护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的博物馆在实践中摸索,既有收获也有遗憾。现介绍如下:

  (一)贵州省的系列专题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贵州省在旅游线上采取“文物维修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办法,利用经过维修的文物古迹建筑建立了一系列小型多样的专题民族民俗博物馆,开展局部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建立了诸如“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蜡染博物馆”、“贵州节日文化博物馆”、“雷山上郎德苗寨露天博物馆”、“贵州刺绣博物馆”、“贵州傩戏博物馆”、“安顺蔡官地戏博物馆”、“贵州酒文化博物馆”等20多个专题博物馆,“雷山上郎德苗寨露天博物馆”、“安顺蔡官地戏博物馆”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了中国百个特色博物馆之列。这些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从不同侧面展示贵州的民族建筑、服饰、节日、婚俗、戏剧、酒俗、村寨等优秀文化遗产,对保护、开发、利用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起到了一定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通过贵州系列专题博物馆的建设,积极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普查工作,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征集大量的可移动的民族民俗文物,有条件的通过系列专题博物馆窗口举办展览对外展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生产、传习活动,如支持乡村举办节日活动、民歌比赛、舞蹈大赛、刺绣比赛等等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1986年,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上寨被贵州省文化厅列为首批重点保护民族文化村寨,次年以“郎德上寨露天民俗博物馆”名义对外开放;1996年,文化部正式命名“上郎德苗族村寨博物馆”;2001年,“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苗族民居作为重要文物进行保护。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鼓励当地苗族打开山门利用传统的民族歌舞艺术迎接游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了可依托的持续发展平台。这种利用“民族文化保护村寨”的形式整体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模式被称为“郎德现象”,开创了我国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先河。

  (二)贵州的生态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

  1998年10月,我国和挪威王国合作,首先在贵州六枝建设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实践了1971年国际博协大会提出的“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生态博物馆观念,是基于对传统博物馆将文化遗产搬移到一个特定的博物馆建筑中,使这些文化遗产远离了它们的所有者和所处的环境,把原生性的活的文化变成了“僵死的记录”这一弊端的认识而建立的。生态博物馆的基本观点是:文化遗产应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其主要特点是原地保护、分区诠释和扎根于居民社区。相对于传统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模式,更好地保护和保存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这座生态博物馆,是专为梭嘎乡一支以长牛角头饰为象征的苗族(箐苗)生活的社区创建的。这是一个难得的、活生生的文化群体。建立生态博物馆,能使梭嘎苗族的文化遗产原状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的社区和环境之中,梭嘎的苗族群众能亲自管理自己的文化遗产,拥有、享受自己以长牛角为象征的苗族文化,并使之得到健康发展。其后,贵州又相继建立了贵阳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汉族)古城生态博物馆和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形成了以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的建成,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博物馆成为了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一种特殊工具,或者说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形式。它由所在的社区和资料信息中心两部分组成。生态博物馆是将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延续和发展都放在一个历史的动态之中,而不是将一种文化凝固起来不让其发展。生态博物馆中资料信息中心显得十分重要,它不等同于一般的陈列室,而是保存文化遗产,储存“文化记忆”,展示文化发展历史轨迹,为需要者提供文化信息资料的基地。和传统的博物馆相比,这类博物馆大致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⑴在范围上,以村、寨等社区为单位,把整个社区视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范围。⑵在管理上,采取民间自行管理的方式,管理人员不通过官方任命,而是通过村寨居民选举产生,选举出来的多为村干部和村寨精英。⑶一般和旅游开发相结合,整个村寨既是博物馆又是旅游景点,采用一种“开发式的保护”的模式。相对于静态的传统博物馆,此类博物馆强调一种原汁原味的社区整体的呈现,是一种活态的生存空间的展示。采用生态博物馆这种保护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形式、内容、风格、特点等更能得以保留和延续,这些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至今仍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贵州大中型重点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

  贵州省博物馆、遵义市博物馆、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黔南州博物馆、贵州民族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努力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贵州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收藏文物70000余件,陈列面积约1200平方米。少数民族文物,是该馆重点藏品之一,除刺绣、蜡染、挑花、织锦、银饰等1000余件外,典型藏品有苗族婚姻记事符木、苗族刻绘动物图案酒角、苗族青缎镶花边饰银铃银坠女夹衣、彝族土司八挂龙袍、彝文《六祖纪略》手抄本和水族墓葬石刻“铜鼓”。该馆陆续举办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贵州少数民族文物展、民族工艺展示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为观众备上一份科学文化审美大餐。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黔南州博物馆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有藏品10000余件,黔南州博物馆有藏品5000余件。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由“黔东南概貌馆”、“少数民族风情馆”、“少数民族服饰馆”、“龙舟馆”和“现代民间工艺美术馆”等主题馆组成,以实物展示的方式介绍黔东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居住、服饰、民风民俗及剪纸、编织、刺绣、泥哨、竹木雕刻等工艺品,以及麻江铜鼓村、黄平、剑河“现代民间画廊”的农民画和龙舟文化。该馆作为贵州省东线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曾接待过乔石、温家宝、曾庆红、徐才厚等国内外领导和各界来宾,年均接待量10万余人次。2000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命名为“贵州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黔东南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贵州民族博物馆筹建于1985年,200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馆的重要工作内容。博物馆全体职工牢记“为民族文化事业服务、为民族工作服务、为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的宗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信息资料的搜集工作,从2007年起征集了6000余件民族文物藏品。(2)结合“文化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上街开展宣传活动,邀请民族文物研究专家向市民作“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讲座等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宣传,让公众接近文化遗产,了解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介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3)提高馆藏文物保护水平。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加强对藏品的登记、建档和安全管理,落实藏品保养责任制。(4)积极举办各类展览,在省内外推出“贵州省民族民间剪纸展”、“贵州省农民画展”、“黔风绚丽——侗族画家杨思藩画展”、“贵州民族风情展”,与湖南省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联合在广西南宁、贵州贵阳、湖南长沙推出“似雪银花——桂湘黔三省苗族银饰展”。(5)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思路新办法。在民族地区建立专题博物馆保护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与黔东南州雷山县合作建立贵州民族博物馆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中国雷山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并推出了苗族银饰刺绣展。借用博物馆这一平台,抢救和记录国家级银饰、刺绣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征集了2000余件代表性实物资料。

  三、贵州省的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遗憾

  就博物馆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言,观念滞后、基础工作薄弱、体制障碍、人才匮乏等问题仍然束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不少从业人员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不能适应当今的经济社会环境;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管理体制也有很多不能适应现今形势;文物基础工作方面,尽管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建档工作还不完整。我们的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要求还有距离。

  在处理保护与开发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未能完全处理好有效保护与有序开发的关系,存在重开发、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理性开发以及轻保护、保护滞后及“伪民俗”现象等,将民族村寨和生态博物馆建成了旅游村。

  由于缺乏资金,保护条件差,开发水平低,艺术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省内许多独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受侵蚀而逐渐消失,乡土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人大量流失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要求,结合贵州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省发展战略的实际,要使全省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利用其进行旅游开发并取得实效,促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博物馆) 

  引自:《中国民族文博(第四辑)》

上一篇:
下一篇: